惯性运动,幻世浮生

微博@raytao423

B站:https://space.bilibili.com/109437432

insta:raytao

邮箱:raytao423@gmail.com

过去”只是说给自己听的故事

 

相信不少人已经看过这个新获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的故事。对其讨论亦不在少数。其实故事核心早就老生常谈——“We grow up.Then we grow apart.”所论述的依旧是爱情能带给人什么。分析讨论的重点仍然是:如何在常规的类型中,发现新的包装与表达方式。

工整的三段式结构故事,人机恋设定并不鲜见。《Her》的聪明之处,在于作者巧妙回避了此类故事中常见的人与机器、AI的对立不平等关系,及从而衍生的矛盾论述。就如神创世人的故事,人类是机器与AI的造物主。不对等关系的矛盾天然存在。《Her》却依靠近未来的背景设定,弱化政治、经济等元素,将叙事聚焦于物质生活无忧的中产人群设定的角色上。加之风格化的视觉处理。成功引导观众的关注点落在主角、乃至是现代发达都市人共同存在的情感困境上。

“过去”只是我们说给自己听的故事。这句台词,恐怕是《Her》触及不少观众情感的关键点。与此同时亦是其为人诟病之处。因为换个角度说,故事不过是主角Theodore婚姻失败后,依靠人工智能OS1的一系列自我陶醉与顾影自怜。倘若对导演兼编剧Spike Jonze有所了解,便明白Theodore的故事就是作者与青梅竹马的前妻Sofia Coppola那段婚姻的投射。而同样擅长小情小调的Sofia Coppola其中一部最成功的作品,同样是《Her》的“女主”Scarlett Johansson最出色的演出之一《迷失东京 (Lost in Translation)》。

 

某程度上,这不亚于是Spike Jonze写给Sofia Coppola的一封信。相信不少人都会有类似经验。越是说自己,其实意味着越沉湎于自己的过去无法自拔。而《Her》能成功自然是没有犯这种错误。从影片第一幕第一镜开始,剧作与导演技法便展露无遗。以第一幕为例,镜头景别由特写到全景的递进逻辑,镜头信息的逐步交待,以及靠旁人之口“代笔手写”情书业务的双重荒诞感(口说vs手写、旁人比本人更清楚自己伴侣的喜好与细节习惯)。构成了全片时而清新时而夹杂戏谑荒诞的鲜明叙事风格。

 

 

另一方面,剧本大部分内容都是依靠单纯的台词进行交待或驱动。这极易陷入镜头语言过分单一(只剩下单纯重复的正反打对话戏)的问题。致使叙事更趋于平淡无味缺乏起伏。这类事情在国产电影出现尤甚(前者冯小刚天天干,后者典型案例有去年的新人作品《意外的恋爱时光》)。而《Her》显然竭力地在避免这点。例如上图Theodore与Samantha的对话戏,除了主角一直处于运动状态外,还极为巧妙地利用剧作设定,插入第一人称(Point of view)类主观镜头,以期增强观众代入感。

说到视觉层面,自然少不了《Her》极为风格化的摄影与美术。以日戏的室内镜头为例,摄影的高调打光,美术大面积的红色系色块运用都极为大胆。调色更是进一步地强化了这种“明亮”与“鲜艳”的充满活力的特质。让观众的第一感受仿佛不是在看电影画面,而是宜家(IKEA)的未来派广告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与之相对应的,是夜戏大量使用弱光甚至是“无光”的画面。与日戏的阳光充沛、热情洋溢形成极为强烈的反差。如下图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感觉就像日戏那样也是似曾相识?看看近几年iPhone真人类广告呗(即并非一片白底,只有产品出现。而是有用户使用iPhone画面的那一类型广告)。

这种色彩上的对比反差,进一步应用到其他场次的细节设计例子无处不在。比如与Samantha无话不谈的一幕,对比Theodore一人独自打体感游戏的画面。

 

 

 

 

甚至是不同时分对同一城市外景(其实就是上海浦东陆家嘴...)色彩的不同处理

 


正是这些无处不在的视觉元素处理,还有对Samantha嗓音与铃声等声音元素的设计。让《Her》成为一部用视听而非单纯话唠来叙事的影片。

不过说到最后,最触动我心的还是那些Theodore与前妻Catherine日常生活的小片段。

 

 

 

 

特别是饰演前妻Catherine的Rooney Mara。Joaquin Phoenix自从当年看《角斗士》到近年《大师》《Her》演技日渐精进自不多言。Rooney Mara在《社交网络》《龙纹身的女孩》再到《Her》几乎一部戏一个样。完全是截然不同的角色。两人抱起新生儿相视而笑的一组正反打实在简单到精彩。

 

最后是片尾名单。鉴于职业关系,对片尾幕后名单的重视性非昔日可比。就如现在即便只是干着些助理活,当有新的工作成果,无论好坏,但凡能出现于幕后名单时,都会花时间为之等待一般。个中理由不言自明。因此在最后,亦饶有兴趣地去大概写下关于片尾名单的资讯。

关于致敬逝者的四人。James Gandolfini与Maurice Sendak分别是Spike Jonze上部长片作品《野兽家园》的主演和原著作者。至于Adam Yauch,则是一位曾于Spike Jonze和Sofia Coppola合作过的制片人。

而Harris Savides,则是一名不得不提的摄影大师。其摄影风格以自然主义(Naturalism)闻名。当然于此提及的原因肯定是因为他们关系不错(Harris Savides为其前妻Sofia Coppola担任摄影的《Somewhere》曾获威尼斯金狮)。但Savides更为人熟知的,是他作为摄影与Gus Van Sant合作的死亡三部曲(《大象》更是赢得那年的戛纳金棕榈)、《MILK》,还有大卫·芬奇的《十二宫》,以及与Darius Khondji(代表作《爱(Amour)》《午夜巴黎》等)共同摄影的《七宗罪》。说起这个就多故事了。比如现在芬奇的御用摄影Jeff Cronenweth,在《七宗罪》时只是他俩的跟机员。一路升级直到《Fight Club》首次担任摄影指导。又比如说《十二宫》,在当年少有地全程使用数字摄影机拍摄。而当时那部机器是Thomson Viper filmstream camera,一部使用3块CCD传感器的高清摄像机。

 

最早在主流商业制作中使用这部玩意的,是动作片大师迈克尔·曼的《借刀杀人(Collateral)》。然而当时也只是作为其中一种机型,与胶片机进行混拍。这部机器之后在电影领域也算不上真正流行起来。后来李屏宾担任摄影的《挪威的森林》也使用了这机型。只是根据IMDB资料,似乎DI流程与《十二宫》并不一样。如果有了解相关资讯的大神们欢迎补充与斧正。

咳咳,貌似扯远了。关于Harris Savides,有兴趣继续了解的同学可以看下@海樹HK https://site.douban.com/120226/widget/notes/10862495/note/241370623/ 写的这篇文章。我就不继续班门弄斧了,权当抛砖引玉。

其实对于幕后名单还有很多人物可挖的。比如说担任副导演的Sylvia Liu(https://people.mtime.com/1206629/filmographies/),大家扫一眼她的作品年表就可知资历之深。担任《Her》摄影指导的Hoyte Van Hoytema,是来自瑞士的摄影大师。除担任过《斗士》,《锅匠,裁缝,士兵,间谍》摄影外,最新作品便是Nolan的《星际穿越》....

扯得太远太多,貌似收不回来了。最后再说句,若大家有兴趣,可以搜埋参与特效制作的公司,保证有惊喜噢~你不觉得《Her》里面的OS与游戏设计都好好玩么?啊哈哈哈~~


评论
热度 ( 2 )

© RayTao | Powered by LOFT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