惯性运动,幻世浮生

微博@raytao423

B站:https://space.bilibili.com/109437432

insta:raytao

邮箱:raytao423@gmail.com

”牛马受虐,鸡鸭待宰,豺虎张爪,蛇鼠窜行。苏三,你可知罪?“——《天注定》



之所以选这镜头作配图,完全是出于这机位离我家不远,差点就拍到那栋楼了哈哈哈。 

基本上,全片的剧情,大抵是标题引用的那段话所引申出的各种符号与视觉隐喻。用一句粤语来说其特点就是:唔想多(靠嘴)讲。 

《天注定》里贾樟柯一如既往不吝笔墨地去展现人物的状态。其现实主义的倾向与过往的纪录片一脉相承。留意那往往不加修饰的声音。当然,“不加修饰”并不意味着影片中的声音元素仅是拍摄期间简单的同期声纪录。稍加留心就能体会到其刻意设计之处。另一方面自然少不了已算得上是个人风格标签的长镜头。数个人物的登场,均几近重复地通过长镜头运动来展现其形象与周遭环境、人物之间的关系与反差(如王宝强故事开端,便是一个在渡轮上的长镜头。进一步凸显其与社会、普罗大众的格格不入)。

尽管有沉稳且充满张力的影像,然而这种以伪纪实式手法来展现人物乃至各种事件、奇观,放在纪录片里将是一种精彩且屡试不爽的能增加戏剧感的手段。然而放在剧情片层面,这种处理往往就很容易显得生硬与做作。前三个故事,尤为明显。

这也是全片最大的问题所在。本身《天注定》有着高概念的剧作设定:四个处于同一“时空”下经历截然不同却有微弱线索联系的个体,最终却走向相似的结局——生活于受现代化进程冲击的社会里的人,在徒劳无果的“对抗”后,异化为使用暴力的一员。 从电影的文本性出发,这是个拥有复杂、多样化特质,结构巧妙的故事。如此高屋建瓴的文本结构创作,相信也是其获得戛纳最佳编剧的一个重要因素。

暴力奇观只是故事表象,实质是暴力背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下人们共同面对的(从物质到精神层面)的生存困境。然而全片大多数时候只是用其伪纪实式手段罗列现象,并通过各种视觉元素(如开篇提到的一系列动物意象;领导人雕像与圣母像;长途客车上播放的《放逐》、浴室播放的《青蛇》),蒙太奇(如姜武段落最后与马匹一系列的镜头);甚至更加直白的名称指涉(“我是一只小小鸟”与“寻水的鱼”,世界500强的台湾企业,等等)。以极度符号化的形式一一呈现。而四人间相似的原因与动机,则缺少更充分的叙述,甚至联结以致能产生共鸣。加剧了故事的零碎感与晦涩感,犹如看新闻摘要。相信习惯了爆米花式通俗叙事的观众,产生严重的读解困难自然是不足为奇了。

 形式主义本身并无对错。但过度注重形式上突出(故事结构、符号化的视觉手段利用等等)而影响到叙事,自然便值得商榷。四个人物里,王宝强的角色最为莫名,缺少充分的动机与心理铺垫。赵涛故事的转折显得过于建立在偶然性上。相比之下,姜武的段落已算较为完整。

而最后东莞少年少女的故事,叙事上反而最为“通俗”。首先得益于人物与故事的背景,无论年龄抑或地域上都与本人生活经历相对贴近(一来不像其他三人是农村背景;二来故事所在地便是土生土长的地区,声像元素本身更有天然的“亲和力”。加之儿时在父亲开设的小厂房中也见识不少此类务工者)。寥寥数笔,便将这角色在巨大而残酷现实面前的无力感与状态呈现到位。亦能与有些许境况相似的自己产生一定程度的触动。甚至可以大胆地说,这一段落的叙事水准,比那些花100+分钟仍说得不清楚事的肥皂剧式爱情电影,更有戏剧感染力。

  因此从一名观者角度出发,《天注定》的完成度只能算勉强。即便能完整上映,鄙人也不相信能大卖。又或者说,即便票房不俗。其商业成功更多是像《无人区》一般,因为特殊国情、语境下其社会话题性而被消费,非本身叙事上的吸引力。更何况,《无人区》本身还是部具备一定戏剧可观性的类型片?是否该学习下同样展示与探讨暴力,同样惜墨如金的朴赞郁的复仇三部曲。依旧在极强的形式感手法下,带来更通俗的叙事呢?要知道,你想跟人家讲道理传播思想,那也得人家听得懂啊。老是这么晦涩,也不是个事啊。 

当然了,如果十年后回望,让我觉得“这傻逼究竟写了些啥狗屁不通的文字”的话,那就当我上面的话没说过吧,哈。 


评论

© RayTao | Powered by LOFT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