惯性运动,幻世浮生

微博@raytao423

B站:https://space.bilibili.com/109437432

insta:raytao

邮箱:raytao423@gmail.com

《综艺》:李安披露《比利·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》的秘密(翻译版)

译者注:本人在@街角米蘭 & @Don_Gokoo 两位的翻译文本基础上,从个人的工作经验出发,进行了全文的校正。并对一些涉及专业内容的部分添加了注解。个别语句由于水平所限,自感仍未翻出原意。会于相关内容旁添加英文原文。欢迎各位阅读并指正。


原文地址  https://variety.com/2016/artisans/news/ang-lee-interview-billy-lynns-long-halftime-walk-3d-4k-high-frame-rate-demo-nab-show-1201752886/ 


中英文比对文档下载https://pan.baidu.com/s/1nvTaGOx 

密码: fbfj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李安披露《比利·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》的秘密(独家)

原文作者 David S. Cohen

请勿擅自转载或商用 仅供学习交流


真正的探险家,不走地图上已有之路。

这意味着没有安全之路,无法得知翻过山丘后会是什么。他们前进同时,也在开辟一条新的道路。希望终有一天,会有人追随而至。

李安导演的新作——《比利·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》(Billy Lynn's Long Halftime Walk,以下简称《比利·林恩》),便是如此。

他的新电影,讲述了主人公比利·林恩,在伊拉克战争中与战友意外成为国家英雄后,被带回到美国本土,宣传战争胜利的故事。这部电影已定档于今 年退伍军人节的周末( 11 月 11日)上映。本片前所未有地同时使用多个高规格画面技术——3D、4K分辨率、高帧频(HFR)。这样的规格,远高于现行影院所能放映的画面标准。它标志着李安,这位曾凭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》震惊世界,并凭此片赢得奥斯卡奖的导演,成为当今电影业界最大胆的探索者之一。

你可能觉得这样一个富有远见的人,会有钢铁般意志,甚至略显自负(译者注:比如詹姆斯·卡梅隆)。但李安并非如此。他言辞温和,富有哲理,当他谈到《比利·林恩》 时谦虚地坦言:“我还在努力。”

“这些技术真的与众不同”,他说,“我们是第一个这样做的(译者注:指在剧情长片范畴内使用几项高规格画面技术)。但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技术,服务于艺术创作,这是个更大的难题。”

“说起来有点惭愧”,他补充到,“我可以告诉你,我也是从零开始。这是很重要的一步。”

对于李安这次尝试来说,周六在拉斯维加斯的首次公开放映,将是一次至关重要的考验。约11分钟的《比利·林恩》片段,将以其原始规格,呈现给NAB展会上的研讨会——“电影未来研讨会”的与会者们。

(译者注:NAB,即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roadcasters,美国广播电视协会。它每年四月举行的展览会“美国广播电视展”,是全世界规模最大、技术含量最高的影视行业展会之一)

这个由电影电视工程师协会牵头组织的研讨会,吸引了来自全世界娱乐产业的相关技术从业人员的目光。就算是这些行家, 也几乎没人看过这样高规格的画面。“我不知道他们会有什么反应,”李安承认“我非常兴奋,也又非常紧张,因为我不知道结果会是怎样。”

(译者注:电影电视工程师协会,Society of Motion Picture & Television Engineers,以下简称其缩写SMPTE。它是世界上多媒体领域最主要的国际性协会组织之一,涉及到影视领域大量现存标准的制定。比如电视的HD高清、UHD超高清的规格标准)

SMPTE的这个研讨会,过去曾被称作“3D峰会”。这里汇集了一大批曾渴望看到尖端规格放映的人。很难想象,还有比这里更适合揭开《比利·林恩》神秘面纱的场合了。

李安在电影制作人中,早已经走到了前列。尽管他也希望得到好的反响,但他现在的目光,已超越了单纯的放映,票房纪录或奥斯卡奖。如今,他将目光聚焦在一个全新的制作和观看电影的模式。“我们的想法仍停留在胶片时代,”他说,“我并非否定过去那些胶片拍摄的电影。它们棒极了,不乏佳作,我非常喜欢。但如果我们要使用数字拍摄, 我们就该搞出点名堂来,而不是模仿着过去的做法。”而《比利·林恩》,就是李安口中的“名堂”。他以这部电影做试验,试图撼动旧有的理念,并拓展出数字化拍摄手段的潜能。

他选择的是一条异常艰难的路。从《少年派》开始,他就选择了这条路。虽然他可以轻而易举地转身离开, 但他仍在坚持。事实上,正是他对《少年派》所呈现的数字3D形态不满意,驱使他继续向前探索。

尽管索尼影业知道,这回《比利·林恩》在技术层面的实验,是个巨大的挑战。仍然支持他。但索尼影业认为,有了李安被多次证实的远见,以及《少年 派》的票房成功后,他们也觉得李安的尝试值得一搏。因此有了他们对《比利·林恩》的全力支持。

他们的理由其实不难理解。《比利·林恩》和《少年派》不乏共同点,当然也有不同。与《少年派》一样,《比利·林恩》也是改变自畅销小说。而李安早已证明他是将文学小说精髓视觉化的大师。不过,《比利·林恩》的题材,是关于伊拉克战争的退伍军人。这样的题材从来不是票房保障。因为除了《美国狙击手》,很少有人会去看《决战以拉谷》或《星条旗永不落》。

据说,《比利·林恩》的制作预算,大约在 4400 万至 4800万美元之间(算上奖励退税后)。这远低于《少年派》。这让影片对索尼影业来说,处于一个中等预算的风险区间,何况本片还缺乏《少年派》的那些奇幻元素。

李安本人也并非是个稳赢的筹码。本质上偏向文艺片的《少年派》,却有着商业大片般的票房表现。他也拍出过《绿巨人浩克》这样饱受争议,但最终票房失利的作品。 他拍摄的低成本限制级电影《色戒》,尽管在全球取得了 6250 万美元的票房,但在美国本土只贡献了 460万美元。

新奇的形式能让烂片起死回生,就像 1952年 《非洲历险记》曾凭着3D噱头大卖。索尼也可以《比利·林恩》贴上诸如“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”这样的标签。但更可能的还是定位成一个有着爱国、情感元素的美国故事,以迎合那些《美国狙击手》观众的口味。不过怎样,李安仍寄望于他的新的技术手段,能令故事讲述得更有冲击力。

《比利·林恩》中所采用的放映规格,至今还没有一个官方名称,尽管它在制作过程中,索尼称之为“Immersive Digital(译者注:身临其境的数字影像?)”。这个名字即使比不上诸如Cinerama(宽银幕立体电影/全景电影,又称“新艺拉玛体”)、Sensurround(立体环绕音响技术)或Smell-O-Vision这样的载入营销史的名字,也已经足够出色。

李安的目的是向观众呈现大银幕上前所未有的,最令人身临其境的战争场面。不过即使他做到了,大众也有可能不会喜欢。《比利·林恩》的制片监制Ben Gervais说:“看过影片片段的实验对象评论说, 在看完这些战争场面 40分钟后,他们仍在颤抖。”这足以说明这些镜头的冲击力,但大众会为了体验同样的震撼效果,而排起长龙吗?

“有时候我还是挺天真的”,李安说,“我只是为我所见而兴奋。但有时对整个行业来说,并不止意味着这么些。所以有时候我也感到挺无力的。”

(译者注:对于这段翻译,个人认为李安想表述的是,他在意的只是技术革新对视听手段带来的冲击,让他非常兴奋。然而,从过去大量的电影技术发明来看,新技术手段的普及,并非一朝一夕之事,而是整个产业链的市场行为。这个现实让他觉得自己所能影响到的的,其实很微弱。)

“可我只是想告诉人们:‘你看到了吗?你看到我刚看到的东西了吗?’这是我全部动力所在了。”


三重放映

所谓Immersive Digital,不是一个单一的发明,而是由多种技术规格组成的综合标准。其中两种已经与观众见面(指 3D 和 4K 技术),一种才刚走出了实验室(指高帧频HFR)

比如为人熟知的3D技术,它每年让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带上了偏光眼镜看电影;而 4K分辨率,是将屏幕上的像素,增至现在通行的2K/HD分辨率的4 倍。这两种技术都很常见了,却未曾结合一起实现。几乎所有数字电影放映机,都能播放 3D 的画面,但大多数连2D的 4K分辨率画面都无法放映。只有极少数可以实现双眼4K的 3D放映的数字放映机。

是第三项技术将《比利·林恩》的技术实验推向了极限。李安用 120 帧每秒的帧速率(frames per second,以下简称fps)拍摄本片,这是一般影院所能播放的 24 帧电影的 5 倍。如果说,将 3D 和 4K 结合是罕见的,那么在高帧频的情况下融合这两种技术,更是超出了当下最先进的电影放映机的能力范畴。

Douglas Trumbull是这世界上仅有的长期接触这类放映格式的少数派。作为一名导演和特效师,他长期致力于类似Immersive Digital的技术。Trumbull曾拍摄 过120 帧的 3D 影片。“你的大脑很享受这种感觉”, Trumbull告诉《综艺》,“我无法描述那种兴奋、刺激且栩栩如生的视觉体验。它看起来不像电视,而像一个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全新电影媒介。“

(译者注:Douglas Trumbull,道格拉斯·特鲁姆布,也有人喜欢称他“川普”。《2001太空漫游》《第三类接触》《星际迷航:无限太空》《银翼杀手》等电影的视效总监。曾获奥斯卡科学与工程奖。好莱坞教父级别的视效大师。)

理论上讲,如此极致的帧速率将使画面更加流畅。比如现在摄影机在拍摄横摇镜头时,经常出现的画面频闪或“抖动”问题将会被终结。它还会使3D影像的观看更加舒适,以及提供无与伦比的锐利和真实感。说它还是理论,是因为现在很难让任何人看到以这样技术规格拍摄的影片。就算技 术上可行,世界上也几乎没有影院可以欣赏到它。

这次在NAB的放映,是在拉斯维加斯会展中心的南厅一个会议室临时搭建的。研讨会设在一个很大的房间,足以容纳上百人,可放映厅却小得多。因此那天将安排有 六场放映。

电影的片段,将会在一个高 12 英尺、宽 24 英尺的“小“银幕上,以完全的Immersive Digital格式(3D/4K/120fps)呈现。这次放映,通过临时改装了一台IMB(Intergrated Media Block,集成媒体模块。用于对放映用的DCP进行图像处理)和两台Christie Mirage放映机,搭建出一个远超现有设备标准的放映平台,才得以实现。

“这是第一次(放映),我希望一切顺利,”李安说,“如果我搞砸了,影响了这 项我所相信的新技术的发展前程的话,我会很内疚。”这并非庸人自扰,他听说过彼得·杰克逊在电影产业大会(即CinemaCon)上首次放映《霍比特人:意外旅程》48帧版本时,反响并不好。48帧改善了 3D 效果,提高了清晰度,但很多人却抱怨它看起来不像电影,而更像电视了。这次使用了远高于48帧的高帧频,李安希望能消除人们那种“看起 来像电视”的印象。

(或许正是因为害怕类似的失望在CinemaCon再次上演,索尼选择只向参与NAB的技术人员们展示他们的Immersive Digital技术。而不是像CinemaCon那样直接面向公众参展者。这周早些时候,他们试映了《比利·林恩》的预告,一切正常。)

“我不是一个技术控。”李安谈到Immersive Digital的时候说,“只要能让我看到我想要的效果,我会主动了解(这种技术)。当我发现一种新的、更接近眼见为实的观影方式时,这很让人兴奋。”

没有哪个 3D 内行,比詹姆斯·卡梅隆更加支持李安的观点了,他认为影片的格式就应该更加贴近逼真自然的视觉。卡梅隆称 3D/4K/120 的融合是“新白金标准”。

“它无懈可击,”卡梅隆谈到 3D/4K/120 格式时这样对《综艺》说,“这是对人类视觉系统的洗礼。(你的视觉)无法感受到更高的画质了,所以采用更高的画质已经毫无意义。”

《比利·林恩》的摄制规格过于先进,以至于李安和他的团队甚至无法在他们的主要格式下(3D/4K/120fps),观看他们的工作样片。Gervais说:“我们在 3D/2K/60 帧的条件下观看我们的样片, 因为播放原始规格的话,对设备负担太大了。”


技法失效

李安并不像一个技术先驱。正如他本人坦言,他不是搞技术的人。(“他还不太会用 iPad,”Gervais说。)直到开始拍摄《少年派》,他才开始对 3D 和其他先进的成像系统感兴趣。他试图解构故事,他称之为“不可能拍摄出来”成为一部电影的方法。“我只是一 直在幻想:要是我能把握多一个维度呢?或许是 3D?”

他在还没有完全搞清状况之前就试水了,他看完 3D 视频素材之后,很快就和卡梅隆、 杰克森和其他 3D 电影制作人得出相同结论:“24 帧?还差得远呢。”24fps是在有声电影发展之初被定下的标准帧速率。在 24 fps的速度下,一旦摄影机移动,或者有物体快速经过画面, 画面就有“抖动”或频闪的现象。3D加剧了这种问题,让人难以忍受。

“(24fps的3D)根本没法看。”李安说。他在《少年派》中调整了他的拍摄风格, 但同时也在为下一部作品探寻更好的解决办法。他深入了解了高帧频,包括卡梅隆拍的一段测试短片,认为这是解决的抖动的好办法。但他仍不满足,他意识到还要更清晰的影像。 更多的像素可以提高清晰度,所以 4K 成了解决问题的另一块拼图。“现在新电视已经达到 4K分辨率了,”他说“凭什么电影不行?因此我开始想着把他们融合,至少现在对我来说是这样。”

另一个增加分辨率的办法是:提高帧速率。提高了帧速率,画面的动态模糊便会相应减少,放映就更加清晰。他决定用高帧频拍摄《比利·林恩》,最后选定了 120帧每秒,因为 120 刚好是 24(普通影院播放的帧速率)和 30(译者注:30为北美地区电视的帧速率,中国使用的是25)的整倍数。 这也让兼容电视和电影更加简单,同时也是Immersive Digital一个潜在的省钱之道。

此外,李安还选择让摄影机的快门始终打开(用摄影师们的说法是“360 度快门开角”),这样镜头就不会错过每一个瞬间。当然,也让运动更加清晰流畅。

李安一直在思考这些改变将带来什么影响,他觉得他的创新,对未来的电影制作人来 说是个有力的工具。

“你的观影感受,是随着分辨率波动的。这正是我所感兴趣之处。你观看的方式,你的态度, 潜移默化地作用着。这或许(你的精神)更加放松,或更加紧张。我觉得, 伴随着(3D 带来的)Z 轴革命,对电影制作人来说将是全新的视听语言。”

他也渐渐意识到,他对 3D 的认识,与大多数好莱坞制片厂及电影制作人的想法,是背道而驰的。

“我发现 2D 和 3D 最大的区别就体现在人脸上,而不是动作或大场面。我觉得 2D 更适合动作片,3D 更适合剧情片。我发现 3D 可以更有亲和力。”他说。但他很精明地补充说道:“我也不知道这能否成功说服别人。”

Immersive Digital改变了李安制作电影的方式。很多常规的“电影戏法”在超高清晰度下显得十分蹩脚。“我都不知该如何化妆,”他说,“化妆、灯光、演员走位、甚至编剧。我一头雾水。”大多数电影摄影的艺术手法,很大程度是为平面影像增加更多景深与层次。 而在Immersive Digital下,那些技巧显得很假。

他承认那迫使拍摄进程慢下来了。“确切地讲,很多时候我们都不知道自己在干嘛。” 李安说,“剧组,至少是核心成员,不得不也承认。我们是真不懂啊,我们可能不 能胜任吧,毕竟这是全新的领域。我们总是绞尽脑汁,想着要搞出些门道。”这 让李安压力很大,毕竟一开拍,时间就不只是金钱了,而是一大笔投资。“但是我们依然一往无前。”他说。

他在这过程中的一些决定,给予了《比利·林恩》与众不同的面貌。战争场面通常会使用慢镜头,帮助观众跟上影片的动作场面。李安决定尽量避免使用慢镜头,因为士兵在战场上体验到的可不是那样。取而代之,他依靠更高清晰度画面,让观众也投入到动作场面中。

表演方法也要改变。“我觉得你会看到不同于以往的表演,”李安说,“至少在我看来,我看得出(演员们的)感情。表演技巧需要更复杂,更生活化,更细腻、真实。”

“从他们的眼睛里,你可以体会到他们的情感和想法,因为你获得的信息越多, 你与会他们共鸣。”他说,观众现在已经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情,读懂微妙的暗示,就像 日常生活中一样。他举了《比利·林恩》一个特写镜头的例子,场景是是一个感恩节时待在冰天雪地里的士兵。这个镜头怎么拍感觉都不对。

“整整过了三天我才意识到演员很热,”他说。“演技并不让我信服,虽然他是个出色的年轻演员。现在我知道问题在哪了,他很热。”在Immersive Digital中,如果演员要 演非常冷,他最好是真的很冷,不然镜头会捕捉到个中差别。


轰动前的倒数

李安的好奇心引领着他这这一系列的探索。但他不仅是一个艺术家,也是一个现实主义者。拍摄电影已足够困难,后期制作也足够复杂,“更难的是改变体制,”他说,“整个电影产业,从工作室到电影公司到发行到院线。要改变整个产业,太难了。”

《比利·林恩》能做到的,只是刺激这个产业,而非改变它。Immersive Digital放映规格,远未到随便一家电影院,用一台电影投影机就能搞定。业界甚至还没有一个发展这个格式的路线图。现有的数字电影投影机标准只能达到48fps。正在计划的标准将达到120fps,但是只是针对在2K分辨率下的2D电影。现在连针对4K/3D标准的制定都还没有提上日程表,更别说高于48fps的放映了。

“也许有一些高端电影院可以配置相应设备,来达到在完整清晰度和完整帧速率下放映这部电影,”SMPTE工程和标准总监Howard Lukk表示,“就像他们为这次NAB的放映所做的一样。但是更现实的情况是,为了更广泛的院线放映,他们至少得把成片规格起码降低到60fps,以及用2K代替4K。”

投影机制造商Christie(科视)的产品管理高级总监Don Shaw说,想要放映3D/4K/120fps需要给影院来一次彻底的更新换代(forklift upgrade)。“你必须把你现有的投影机,扔到垃圾箱,然后买个全新的。”Shaw说道。如果不是像之前的“虚拟拷贝费(Virtual Print Fee)”项目一样能得到一定的资金补贴,影院恐怕并不会愿意一起做这样的大动作。不管公众多么想看最高放映规格的《比利·林恩》,业界如此慷慨施舍的可能性,恐怕就像让迪拜下雪那般天荒夜谭

(译者注:Virtual Print Fee项目。一项由电影发行方们推动的,对采购数字电影放映机,以取代胶片放映的影院提供补贴。促进数字发行普及的一个举措)

对索尼来说,Immersive Digital并非全部。他们赌的,是李安无论用什么放映规格都能把电影拍好的能力。就算他为了迁就Immersive Digital的超高清晰度,而细化了(toning down)表演,灯光,化妆等拍摄相关的手段。

直到今天,索尼影业还没宣布他们的计划。实际上,他们在李安有更大突破之前恐怕也不会有 什么动作。

然而有迹象表明,如有必要作出取舍的话,索尼会倾向于优先实现高帧频,而非 3D 和 4K。索尼的全球院线总经理Rory Bruer在给《综艺》的一份声明中说道:“在NAB展示的放映格式,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被商业化。但对影院来说,能实现超高帧频放映已经是一大突破。” 布鲁尔对帧速率的强调,很能说明问题。

另一个据说是来自索尼的消息称,索尼影业现在把目光聚焦在平台发行(即先期有限制放映),包括让一些影院放映 60 帧的版本,那将是有史以来,主流院线发行使用的最高帧频。

当《比利·林恩》全面发行时,则很可能会根据不同的放映硬件条件,相应发行多个不同规格的版本。

要是《比利·林恩》60 帧的版本最受欢迎,那就佐证了Trumbull的先见之明。35 年前他发明了 60 帧的肖斯康(Showscan)格式,并用于他的电影《头脑风暴》。 那些看了测试片段的人,至今仍念念不忘。但制片厂和院线却并不买账,Trumbull在《头脑风暴》之后就离开了好莱坞。如今,为了展示他那比李安还先进的技术, 他在伯克郡建了一个影院。(李安造访过他并欣赏了他的作品。Trumbull说他是这 个领域的独行者,现在终于有李安作伴。)


(译者注:1、2014年,Douglas Trumbull就已在荷兰IBC展会中,用两台Christie放映机展示了他的4K/3D/ 120fps格式的科幻短片《UFOTOG》。今天《比利·林恩》的试映,正是建立在此基础上。

2、IBC,INTERNATIONAL BROADCASTING CONVENTION,国际广播电视展览会。是每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办的,欧洲最大的广电展会。不亚于前文提到的NAB Show)


“我猜这次在拉斯维加斯的试映,会是一枚重磅炸弹,”Trumbull预测,“而且应该不会像 48 帧的《霍比特人》那样有那么多吐槽了。我想场面会非常振奋人心甚至壮观。它将开拓电影院的新未来。”Trumbull补充说,“我始终笃信,正因为我们努力创造着极致的观影体验,会把观众重新吸引到电影院来,而不是用他们的手机或平板电脑看电影。”

另一方面,索尼的Bruer看来也站在Trumbull、卡梅隆和李安这些先驱者那一边。 “行业需要不断试验新方法,去发现影院所带来的差异化观影体验,”他说,但与此同时,索尼知道新形式带来的新奇感是有极限的。“‘Immersive Digital’会起作用,但说到底还是引人入胜的故事最为重要,而没有谁能比李安更精于此道。”

那同样也是李安的心愿。他希望看电影有种仪式感,就像去教堂或者寺庙一样。“你不该用 iPhone‘看电影’,我觉得那才是电影院存在的意义,而现在江河日下。是时 候做出改变,让去影院重新变成一件令人兴奋的事。

不管电影行业是否准备好迎接他的一揽子计划,李安仍然勇往直前。当他准备好向世人展示整部电影的时候,他想亲眼看看自己能做到何种程度。

“电影是我今生至爱(就算是 24 帧)。现在我们有能力欣赏到更加清晰的影像,对 我们这代电影人来说,我们该做些什么?我现在心里很明白。一旦我见识过它,我就不能再(对新的放映技术)视而不见。”

“想要改变人们的观影习惯与文化是很难的一件事。”他承认。“但我太好奇了,”他说, “我不再年轻了,我等不起也不想再等。”


评论 ( 1 )
热度 ( 4 )

© RayTao | Powered by LOFTER